“去参观一个国内研究所,很多项目依然在实验室里做,没有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这就好比用石器时代的工具来搞创新,怎么搞得好?”
8月1日,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会召开的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座谈会上,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雪榆的一席话发人深思。
阮雪榆说,现在国内许多科研机构的工作效率是国外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积极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在国外,一个产品在产出前,就已通过计算机来绘图、做模型,分析优劣,而国内往往要在生产出样件后,才在实验室里对其验证,效率自然低下。阮雪榆认为,“积极运用数字化制造技术,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科技规律问题是当日会场的又一热点。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院士褚君浩说,“科研人员既要想着怎么打报告才能申请到经费,又要完成论文,做PPT,还要接受其它专家的论证,科研精力被消耗了许多。”
对此,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院士王恩多给予支持。她说,科技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能用一般事务管理的办法来要求对待。特别是一些基础性的科研工作,更不能用“一刀切”的规划模式来框住。
此外,许多与会者也提到了人才问题。“各类‘学者’评比、人才‘计划’越来越多,但究竟有没有发挥作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会副主委、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提出的话茬,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廖侃接过。“目前中国每年科技论文数与美国不相上下,但有影响和高质量的论文少,能转化成核心技术的,更是微乎其微。”他认为,国家的多头管理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内在因素,为此建议针对单一科研任务来成立主管部门,避免“九龙治水”的局面,有效推动科技成果的产生。
上海市副市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会主委赵雯畅谈了学习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体会。
当天,五十余位社内科技界代表人士参加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