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岐黄正道 献肝胆铮言 解民生疾苦 -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
承岐黄正道 献肝胆铮言 解民生疾苦
来源:农工党安徽省委会
2011/02/12 15:06:00
责任编辑:舒心

承岐黄正道 献肝胆铮言 解民生疾苦  
——记安徽省首批新安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农工党黄山市委会秘书长曹恩溥先生  
  

  蜀口曹氏中医外科为清末年代徽州歙县四大名医之一,因祖居歙县潜口镇蜀口村,是以传名,祖传六代,历经170余年。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独具特色,受到广大病家赞赏和社会的好评,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徽州地区乃至周边地区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曹恩溥先生为曹氏外科第五代传人,受到家庭的熏陶,耳熏目染,天资聪颖的他自幼便热爱新安医学,尤其是对祖传的中医外科更是如痴如迷。1966年初中毕业,正逢文化大革命,学校休课,他便在家中专心跟随父亲曹嘉耆学习祖传中医外科医术。天有不测风云,1968年发动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中断了他的家传中医学习,命运又将他送回了蜀口曹氏中医外科的发祥地——歙县潜口镇蜀口村,他在那里又度过了8年的插队劳动生涯。但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插队落户时从家里带去的行李中,除去几件简单的换洗衣物,全部都是中医基础理论书籍和父亲整理的典型医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这8年的时光,令他的心智和中医诊疗技术都迅速成熟起来。  

  因为曹氏中医外科的名声,当时缺医少药的当地百姓找上门来尝试着请他看病,少年老成的恩溥先生经历了初始的慌乱,很快便根据父亲的指导和自己自学的中医理论有条不紊地为患者进行诊疗。牛刀小试,居然每次都取得很好的疗效,患者的口碑很快令他名满乡里,越来越多的周边及外地患者都慕名而来求诊。就这样,他一边劳动,一边学习,一边为患者治病,休息的时间他便总结整理病例。当一向严厉的父亲查看他的医案时,也不禁频频点头,脸上露出难得的微笑。到1976年招工到歙县王村医院工作正式成为一名医生时,他已经是享誉歙县当地的“后生名医”了。正是因为这8年的插队生涯,不仅开始了他的医者生涯,也让他深刻体会到农村底层百姓的疾苦,让他怀有一颗医者的仁心,视患者如亲人,在保证疗效的情况下,选择最便宜的药,是他开具药方一贯的原则,至今如此。免费诊疗是家常便饭的事,甚至有时还自己垫钱给贫困患者买药、送上一份盒饭。   

  1979年,恩溥先生参加安徽省中医药人员选拔统考,成绩合格被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任命为中医师。1984年底选调至歙县中医医院。1987年晋升为中医主治医师,1995年晋升为中医副主任医师。1998年调任农工党黄山市委秘书长。2008年他被安徽省文化厅、卫生厅批准为“安徽省首批新安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恩溥先生从医至今四十余年,谙熟医理,精于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外科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他认为,中医外科疾病虽以局部病变为主,但究其病因,多从内发,无论是审证求因还是理法方药,都离不开中医的整体观念。故强调外疡与内证异流而同源,中医外科的治疗并不是简单的一方一药或一个膏药一撮药粉所能奏效的,所以他主张学习中医外科不但要学习外科专著,也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曹氏太祖益新曾曰:“谙熟医理脉学,得内外之术,每遇外疡重证则心中坦然,一经医治则得心应手。”故曹氏外科百余年来代代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并逐渐形成独具特色,是与他们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坚持独具特色6方6瘟品椒ê颓康髂谕馔蔚乃枷敕植豢摹?nbsp;  

  一般多认为外科痈疽疮疡为肌肤浅表之疾,只是局部的痛痒而无妨性命,恩溥先生则以为不然。虽是区区疮癤,如处理不当或失于疗治同样有“走黄”之灾。更何况脑疽、发背、疔疮、多发性脓肿等凶险之证,稍有不慎同样有丧命之虞。以脑疽为例,他认为,在临床上有虚实之分,实证属阳,多以风温湿火之毒壅凝于筋络肌肉之间,易溃易敛易愈,多以和营解毒清热利湿为治,一般以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即可。如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或正不胜邪、或碰撞挤压、或恣食辛辣发物而出现疮形平塌,根盘漫散,疮色紫暗,溃烂少脓等火毒内陷之证,则属阳中有阴,实中夹虚。治应扶正托毒,在上述方药中酌加透脓托毒之品。虚证属阴,多有情志内伤,郁火内发,或房劳伤精,肾亏火燥,或恣食膏梁厚味,脾胃湿热内生等,当以补托养阴为治,多以托里消毒散合清热养阴之品。但在其病情变化过程中又往往会出现壮热、口干、便秘、尿赤等阴中有阳,虚火相兼的证侯,而且此类病人每多兼有消渴病史,故在治疗中应慎用温阳峻补之剂,当酌加清热滋阴生津之品,以达到补偏救弊,调理阴阳之目的。在这里也体现了曹氏外科在辩证立法、处方用药方面的别具匠心。    [---分页---]

  博采众方,融贯众家而为己用,意在创新,亦为恩溥先生传承的曹氏外科的特色之一。他很欣赏清代外科大家高秉钧的观点:“凡治痈疽,初觉则宣热拔毒,既觉则排脓定痛。初脓毒成而未破,一毫热药不敢投,先须透散。若已破溃,脏腑既亏,饮食少进,一毫冷药吃不得,须用和营扶脾。”常曰:此乃外科理法方药之准则。但又认为亦有痈疽初肿就属阴寒内结,气血皆虚者,即使是早期因其阴寒内盛,脉络凝滞非温阳通络之剂难以疏通;而阳热盛炽,毒邪未清,虽溃后也难以宣解,宜清热解毒之品。他主张治疗痈疽疮疡要寒温得当。反对纯用清凉苦寒之剂。恩溥先生曾治一附骨疽,时令大暑,患者右腿内侧肿痛半月,经多方医治无效。证见局部肿势漫散,坚硬如石,肌肤虽灼而肿块色紫,形体消瘦,精神不振,纳少便溏,舌苔灰黑而滑腻,脉象沉迟。他斟酌再三,认为其素体虚弱,卫气不固,感受暑热之邪,复因阴寒内侵,肌卫寒束,腠理闭塞,经脉阻滞所致,当以温散通阳,活血通络为要。故以阳和汤加藿香,佩兰,丹参,红花,穿山甲等,五剂后肿痛消其半。复诊再服六剂而愈。由此可见先生在治疗用药的灵活多变,别具一格。   

  对于方剂的应用,恩溥先生也是宗先贤而不泥古。如治疗乳腺炎时,诸医多以“栝篓牛蒡汤”作为主方,而先生则认为:乳痈多由乳汁郁阻、乳络闭塞与肝气胃火郁滞所致。故治疗当以通、清两法为主。观“栝篓牛蒡汤”清凉太过而宣络下乳力不足,且产妇过服寒凉也属不当。故自拟《鹿角地丁汤》作为治疗乳痈的主方,临床运用每每获效。方中煨鹿角、炙山甲片温通消散、宣络下乳;两地丁、银花、忍冬藤清热散结、清肝胃郁火,寒温并用,相得益彰。再加以调理营卫气血之品,共奏宣络下乳,散结消肿之功。在这里他开寒温并用之先河,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恩溥先生在继承和发扬曹氏外科的又一特色就是擅长运用外治方剂。他在运用祖传秘方的过程中,善于总结和创新,他改良和研制了许多行之有效,运用方便的外用方剂,广泛运用在临床中,得到了很好的临床疗效。曹氏临床使用的主要外用方剂有玉肤散、白癜散、治癣散、蛇丹散、消疣散、治痤散、朱砂生肌散等十余种。   

  恩溥先生善于总结临床经验,积极与同仁交流,他觉得这样才不至于造成知识的陈旧老化。他撰写数十篇学术论文,在国家级医学杂志发表,深受业内的推崇和好评。   

  恩溥先生关心民生百姓的疾苦,作为一名医者,是体现在为患者解决肉体的痛苦上,作为一名参政党地方组织的负责人,先后四届市人大代表、两届市人大常委,他更是通过多种渠道为百姓呼吁和解决生活中的疾苦。在首次当选人大代表之时,他就将“人民选我当代表,当好代表为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经常在看病之余与患者聊家常,患者有什么也愿意向他倾诉,由此他了解了许多底层百姓面临的实际困难的信息,而后他经常利用节假日实地进行调研,撰写提、议案、社情民意向各个部门反映。2005年,他了解到我市一些企业因为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职业病防治法》而导致不少职工身患职业病的情况,焦灼不安,通过深入走访和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对黄山市贯彻执行《职业病防治法》情况组织代表进行视察”的议案。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议案提出的建议,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和市卫生局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全市各区县相关企业就如何贯彻执行《职业病防治法》情况进行视察。市人大常委会针对这次视察中发现的问题,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并在市人大常委会向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业作了通报,责成限期改正。这次代表视察和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检查,使《职业病防治法》在我市的执行得到了加强,有效维护了广大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健康权益,减少了职业病的发生。2009年初,他从一名被聘用的环卫工人口中得知有关部门尚未为他们办理任何社会保险,这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于是他骑着自行车沿着中心城区的街道找每一名环卫工人了解情况,在有了切实的依据后他向市人大递交了《关于解决环卫工人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建议》。 

  近五年来,他共向市人大递交了四十余份议案和建议案,就教育卫生、城市建设、“三农”工作及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的问题向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深受群众和有关方面好评,被市人大评为“优秀人大代表”,连续三年被评为市政协评为“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关于解决环卫工人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建议》、《加大乡镇医院的建设力度,逐步改善农民看病难》等多份建议案被评为优秀建议案或重点督办建议案。   

  “承岐黄正道,献肝胆铮言,解民生疾苦”,是恩溥先生作为一名医者和参政者生涯的写照,愿他在徽州大地这片有着深厚文化沉淀的热土上,继续将新安医学发扬光大,继续为新黄山的建设献策出力,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