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党员:只要还跑得动 就要把助学工程做下去 -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
农工党党员:只要还跑得动 就要把助学工程做下去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1/12/15 10:46:00
责任编辑:孟立
  在苏州,75岁的农工党党员张寿华有一个好听的称呼“助学红娘”,16年前,担任苏州大学教师的张寿华发起“一帮一”助学工程,为贫困学生找资助人。如今,他帮过的学生遍布苏州各大高校和中小学校。

  发起“一帮一”,是因为一件很偶然的事触动了张寿华的心,而他自己也没想到,这“红娘”一做就是16年。 
 

  1996年,正值学校秋季开学,张寿华看到一位前来报到的新生在与父亲告别时,父亲宁可饿着肚子赶火车,也要把身上仅有的钱都留给女儿,而懂事的女儿则坚持要从微薄的生活费里挤出一些给父亲作饭钱。看着这对贫困父女为了一点饭钱互相推让,张寿华眼眶湿润了,他决定尽自己所能,为贫困学生寻找资助者。


  当时,张寿华担任着苏州建设银行和市物价局的监督员,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在建行和物价局发起募捐,很快为学校的贫困生募集到近万元的生活学习用品和大量衣物。


  在募捐中,市物价局有两位女干部主动提出要“一帮一”,帮扶两名贫困生,这让张寿华萌生了新的念头为什么不把“一帮一”的助学模式推广下去呢?


  于是,张寿华骑着一辆自行车,开始走访政府部门、学校、企业和亲朋好友,从中寻找资助人。农工党苏州市委和苏州市政协都给予了张寿华很大的支持,帮他宣传,为他支招,当地媒体也纷纷报道。张寿华和他的“一对一”助学工程很快街知巷闻,“大家都知道我,找赞助人就容易多了,一些好心人开始主动跟我联系,要捐资助学。”在接受采访时,张寿华对记者说。


  名气大了,风言风语也随之而来,有人说张寿华做这件事是为了出风头,还有人怀疑他想从中渔利。“别人说三道四我管不着,自己问心无愧就好。”张寿华对此看得很淡。


  那些交不起学费而又品学兼优的特困生,是“一帮一”工程的主要帮扶对象。在拿到校方提供的贫困学生资料后,张寿华还会亲自到食堂、教室、图书馆等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开支情况,找学生谈话,掌握第一手信息。然后,再由学校和贫困生、资助人签订资助协议,张寿华只负责联系,资助人的现金直接汇到学生本人的银行卡上,16年来,张寿华从未经手过其中一分钱。


  负责联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在来回奔波的路上,张寿华不止一次从自行车上摔下,有一天,他骑车过桥时,刹车突然失灵,摔断了肋骨,在医院足足躺了三个多月。那一年,他都无法再骑自行车,联系资助人时经常要步行,每走一步,胸口就疼,但张寿华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来自社会四面八方的爱心,是张寿华坚持下去的动力。去年他参加纪念农工党建党80周年的宣讲团,在南京演讲时,南京一位大学教授深受感动,主动要求资助四名学生。这些年来,给张寿华打电话要提供资助的爱心人士不计其数,有旅馆服务员、企业家、医生等各行各业的人,还有的好心人连姓名都不愿留下。“其实我就是跑跑腿,真正做好事的是那些资助贫困学生的人。”张寿华说。


  如今,张寿华已经退休好些年了,但他依然在为“一帮一”四处奔波,他还发起成立了“托起明天的太阳”民间助学小组,对遇到突发困难的大中学生给予无偿资助。现在,他帮过的很多大学生已经毕业,成为各行各业的人才。不少学生逢年过节都会给张寿华打电话,每当此时,张寿华都觉得特别欣慰。


  因为身体不太好,去年,张寿华曾考虑把助学工程交给学校,自己不再参与,但依然有资助人坚持要找他,让他联系贫困生,“我们就相信你”,这些爱心人士都这么说。直到现在,张寿华也没能停下来,“只要我还跑得动,我就还要把助学工程做下去。”他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