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发生的安全生产伤亡事故,90%以上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80%以上发生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小企业,每年的职业伤害、职业病新发病例和死亡人员中,半数以上是农民工。加强农民工安全培训,已成为当前保护农民工根本利益的重要内容。由于种种原因,民工的安全培训却难以落实到位。
据悉,目前我国的建筑民工现状是每天“吃三睡五干十六”,农民工休息都来不及,更别说主动培训了。有不少农民工为了多赚钱,盲目追求效率,进场不愿意穿戴安全帽、安全鞋。农民工的现实经济状况也决定了他们参与培训的被动性,因为脱岗培训没有任何经济补贴,很难让他们提起兴趣。农民工流动频繁,大多数是短期合同;有些单位在农民工安全技能培训上有些马虎;尤其是新来的务工农民,在接受简单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后匆匆走上岗位;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一心为了赚钱,往往对安全条件不讲究,安全意识淡薄,自救方法更是知之甚少,一旦遇到险情,就会酿成大祸。安全是企业生产的第一要务,不讲安全生产就是犯罪。尽管很多单位在工资、劳动保护等方面都能及时兑现,受到农民工的好评,但这些却替代不了扎实有效的安全教育。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责任,用人单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丝毫不能打折扣。
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建筑工地上肩负培训重任的“业余学校”只是挂挂牌子,甚至有些安全证书还可以“花钱来买”。据业内人士介绍,一个工程分为总包、专业、劳务3个部分,劳务公司负责对工人进行专业培训、安全培训,与工人签订合同。总包直接通过联系劳务公司,就可以得到工人。在工人来到工地后,总包会给他们买建筑安全意外险,进行安全教育,做消防演练。一旦发生事故,也有比较健全的应急机制。但是,劳务公司的安全培训会做到哪一步,能否培养建筑工人的维权意识,还是个问号。
正规的劳务公司实在太少了,工人的流动性大,如果劳务公司承担培训任务的话,就会大大增加运作成本,目前市场仍然呈现“用工荒”,有人干活就不错了。目前虽然很多工地都挂了“农民工业余学校”的牌子,其实真正到位的恐怕没有几家。只有企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项目安全员才有机会参加培训,也就是所谓的三级培训,因为只有通过了三级培训,才能拿到安全许可证,项目才能开工。三级培训人均500元,培训时间只有两个半天。每个市都有培训点,培训属于“准政府行为”,证书三年审核一次,每审核一次,就收费一次,很多企业每年要交钱进行继续教育,因为通过比较难。
培训和考证都握在政府手里,不像驾照一样,培训跟考试分离,花钱买证稀松平常。也就是说,三级教育培训的含金量没有人敢保证。根据《安全生产法》第21条规定: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安全教育应该由企业买单,政府负责监管。但现实情况是,企业买单难以落实。虽然国家明令禁止垫资建设,但建筑市场“僧多粥少”,施工企业处于弱势,不得不等到基础甚至主体工程结束后才能拿到建设单位的资金,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工的工资都无法保证,哪来的钱让他们培训?
忘羊补牢,未为晚也。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规程和安全技能的岗前培训刻不容缓。必须深刻领会安全规程培训工作无小事的内涵,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就是财富”的思想理念,让农民工有安全生产的“护身符”,以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确保农民工的人身安全,时刻“关注安全,珍惜生命”。仅江苏省每年建筑工地的总产值就有一万多亿,政府每年都对建筑企业收取1.9%监督管理费用,建议政府从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认真开展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建筑行业农民工安全意识差、安全素质低的问题,已成为建筑行业安全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把农民工安全教育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保证从事新工种的农民工经过培训和考核后再上岗,以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
安全生产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