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周恩来致范元甄的信 -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
1941年周恩来致范元甄的信
来源:红岩联线
2019/04/17 11:46:00
责任编辑:任远亮

 

 

 

 这是一封纸质信件,共两页,约28CM×21.5CM,已经微微泛黄,有折痕,右上角有缺损,左边有破损,但保存较好。此信开启用钢笔写着“元甄同志”,及书信全文,落款处有“周恩来二月一日”签名等内容,字迹清晰可见。这封信,是1941年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工作期间,写给远赴延安学习的《新华日报》记者范元甄的一封回信。这封信一直被范元甄珍藏,1977年范元甄将此信捐赠给红岩革命纪念馆收藏,为国家一级文物。

 

  1939年2月,范元甄调到重庆,担任《新华日报》记者,同时任南方局妇委会委员。同年,范元甄与李锐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结婚。婚后不久,1940年,两人同去延安马克思列宁学院学习。1940年8月,怀有7个多月身孕的范元甄涉河探望,由渝返回延安的周恩来夫妇。事后不久,回到重庆工作的周恩来、邓颖超收到范元甄从延安写来的书信,范元甄在信中告知因其身体受风寒,不幸胎死腹中的实情,但表示幸无孩子拖累,得以继续完成学业。周恩来、邓颖超即回信一封,附上10元钱,说是参政员的收入,是供同志们需要时用的。同时,周恩来还将自己的一张小照送给范元甄,以兹纪念。1941年2月1日,周恩来给范元甄复信时,正值“皖南事变”发生时际,周恩来在重庆为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皖南事变,而怒斥何应钦:“你们的行为使亲者痛,仇者快!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并挥毫写下了“为江南死国难者誌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将皖南事变的真相公诸于世。并挽拒中央撤回延安的要求,带领同志们坚守阵地,以不变应万变。周恩来在这封书信,以一位共产党人的胆识与情怀,真切地写道在重庆极度危急的环境中,红岩、曾家岩、虎头岩即“三岩”同志们坚持斗争,积极工作,笑对生活的情景,并告诉远在延安学习的范元甄,以勉之。1941年7月,一封重庆发往延安的书信,由周恩来托叶剑英参谋长带到了正在延安马克思列宁学院学习的范元甄手中。此后,范元甄一直珍藏着这封充满关爱和激励青年,乐观向上的书信。

 

  周恩来致范元甄的信,内容全文如下:

 

   元甄同志:

 

  乘参谋长飞回之便,我写几句话问问你好。你现在当能想像我们在此地的忙碌、紧张和愤慨的情形。但是我们大家并不以此为烦恼。整个红岩嘴,曾家岩以及化龙桥——都是你曾经到过住过的地方的同志都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手携手地肩并肩地一道奋斗,一道工作。有些人正在无言地走向各方,有些人正在准备坚持到底。紧张而又镇静,繁忙而又愉快的生活,两年来在重庆,这还是第一次体验。光荣的,是党给这次机会来考验我们自己,在被考验中,这一代的男女青年,是毫不退缩地站在自己岗位上,走在统一战线的最前线。

 

  我和颖超常常提到你,想起你,觉得假使“小范”在此,也许会给我们以更多的鼓励,更多的安慰,更多的骄傲。元甄!对么?我相信你的血也在沸腾,你的心也跳跃起来了。不要急,伟大的时代长得很,学好了,奋斗的日子,试验的机会多得很,你决不是一个落后者。

 

  夜深了,想想你的活泼的神气,写几句鼓励青年好友的话,也许正对我是一种快乐,而这种快乐我和颖超常常引为无尚荣幸的。

 

  握你的手。

 

   周恩来  二月一日

 

  大半个世纪后,这封信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陈列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它不仅真实地反映在抗战艰苦岁月里,在国统区,整个红岩嘴(即现在的红岩村)、曾家岩以及化龙桥的同志“都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手携手地肩并肩地一道奋斗,一道工作。”“这一代的男女青年,是毫不退缩地站在自己岗位上,走在统一战线的最前线。”的真实情景,而且反映了周恩来对青年人的关心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决心,对范元甄更是极大地勉励。